目的:以1978—2024年药品注册管理政策文本为例,剖析我国药品注册管理政策演变特点,为今后政策完善提供文献支持。方法:利用ROST CM6工具进行文本分析,运用NVIVO 11 PLUS软件进行政策工具分析。结果:整体来看,我国药品注册管理政策高频主题词呈现“数量增多、范围扩大”的特点,在政策工具使用方面,权威控制型政策工具运用最多(79.63%),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次之(9.82%),信息公开型(3.92%)与自愿参与型(4.70%)政策工具运用较少,象征劝诱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少(1.94%)。结论:政府管控理念贯穿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全过程,且逐渐由“政府权威管控”向“多方参与共治”方向转变。未来我国应注重建立长效协调的沟通机制,加强政策主体之间的合作,继续合理运用多元化政策工具,形成部门合力,共同促进我国药品注册管理目标的实现。
目的:对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year, QALY)和等值生命年获益(equal value of life years gained, evLYG)进行综合比较,为药物经济学评价中选择合适的健康产出指标提供参考。方法:将evLYG和QALY进行对比,详细探讨QALY和evLYG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结果:使用evLYG作为健康产出指标,在评估干预方案对罕见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较重的患者及基线健康状况较差的特殊患者群体的健康获益时,更能反映其实际价值。结论:在针对特殊人群干预方案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时,可同时采用QALY和evLYG作为健康产出指标,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更优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我国医药产业正处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新质生产力赋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详细论述了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的医药企业资金不足难以支撑科技创新、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较少、医药产业整体协同融合创新不充分以及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困境,并分析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促进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加强医药产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推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赋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可以采取强化医药产业创新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医药产业链及区域内协同创新、构建医药产业数智化体系与平台和加强高素质医药人才队伍培育这4条实践路径加快医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美国FDA警告信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管工具,在美国药品市场中发挥关键作用,旨在监督和确保药品生产企业遵守严格的生产和质量标准,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本文旨在系统介绍美国FDA警告信的起源、法律性质、适用范围和签发程序,探讨了在新形势下推进监管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该制度对促进我国药品监管高水平发展的借鉴意义。
药物共晶技术可在不改变药物分子结构和药理学活性的基础上,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如熔点、稳定性、溶解度、吸湿性、可压性、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等)。药物共晶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固态形式,因其在药物研究领域表现出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简述药物共晶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药学研究思考,以期为共晶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capivasertib是一种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抑制剂,于2023 年11月16 日由美国FDA正式批准上市。《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2024版)推荐将其作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联合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治疗失败的选择,目前国内上市申请正在受理中。capivasertib作为全球首款获批的AKT抑制剂,与氟维司群联用可改善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且安全性好,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一个重要分子亚型。在临床上,复合ALK融合基因的报告较为罕见,尤其是在新型第二代和第三代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情况下。这些新型TKIs相比传统化疗和第一代TKIs显示出了更好的疗效和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穿透能力,成为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尤其是在罕见的复合ALK融合基因情况下,这些药物的疗效和预后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本案例中,1例52岁的肺腺癌男性患者同时携带了新型REV1-ALK融合基因和EML4-ALK融合基因,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对于其治疗响应和预后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该患者接受了恩沙替尼治疗,恩沙替尼是一种国产的第二代ALK抑制剂,能够竞争性抑制ALK与ATP的结合,阻断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过程,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治疗后迅速起效,并达到了持续部分缓解,用药时间已经超过10个月,这表明恩沙替尼在这种罕见复合ALK融合病例中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案例为罕见复合ALK融合病例的治疗提供经验,并可能有助于指导未来的治疗决策。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97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Ⅰ期21例、Ⅱ期25例、Ⅲ期36例、Ⅳ期15例,另外选取同时期3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TC,HDL,Lp(a)含量。结果: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相比,TC,HDL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对比,仅Lp(a)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仅在Ⅰ期患者与Ⅲ期、Ⅳ期患者相比时,Lp(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HDL,Lp(a)可能成为术前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病程进展、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近年来,我国新药研发与药物临床试验发展迅速,药物临床试验获得日渐上升的大众关注度以及进一步推动与发展。与此同时,由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产生的民事法律纠纷亦呈多发趋势。因此,通过对该类纠纷中申办者与研究机构的民事法律责任进行分析,对其涉讼风险进行识别与防控,并对已经发生的民事纠纷的解决路径进行探析具有一定的现实与实践意义。通过对药物临床试验纠纷中主要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分析,并结合相关司法案例,探讨申办者与研究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与风险。从建立风险管控机制、加强受试者知情同意权保护、重视研究团队资质审查与专业素质、发挥法院司法建议和检察院监督作用等方面对药物临床试验中法律责任风险进行规避,同时采取自行审查完善受试者赔偿、补偿机制以及强化监督检查等措施应对已经发生的纠纷。
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止后受试者的医疗处置措施,以保障试验结束后受试者的权益。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2020—2023年申办方终止的272项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基本信息,初步汇总了临床试验终止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临床试验非预期终止的因素,最后也对试验终止时仍在组受试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272项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非预期终止占73.9%(201/272),申办者停止研究药物开发(38.8%)是最主要终止原因。终止时仍有受试者在组的项目,分别在预期组中占4.2%(3/71)、非预期组中占14.4%(29/201),非预期终止临床试验占比更高(P=0.022),其中有78.1%(25/32)临床试验申办者继续向仍在组受试者免费提供了试验药物治疗。晚期一线治疗的受试者中,临床试验终止后继续试验药物治疗受试者占56.6%(64/113),而终止试验药物治疗受试者仅占21.4%(3/14),选择继续用药受试者在一线治疗患者中占比更高(P=0.002)。终止时疾病状态为部分缓解的受试者中,临床试验终止后继续试验药物治疗受试者占39.8%(45/113),而终止试验药物治疗仅占14.3%(2/14),选择继续用药受试者在部分缓解的患者中占比更高(P=0.024)。结论: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开展过程中,非预期终止试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继续药物治疗可能使疾病获益的受试者,这些受试者中大多数是接受一线治疗或部分缓解的患者。伦理委员会应为试验后仍在组受试者争取试验后获取试验药物的机会,以保障受试者权益。
目的:探究田黄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NAFLD模型,给予阿托伐他汀和田黄方进行干预。灌胃给药8周后,收集田黄方高剂量组和模型组小鼠的新鲜粪便制作菌液进行粪菌移植实验。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血脂和肝功能相关指标;采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分析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通过PCR技术检测肝组织中炎症因子、脂肪酸合成及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和田黄方低、高剂量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和肝损伤缓解,体重、血清血脂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移植对照组相比,移植田黄方菌液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明显改善,血清三酰甘油、肝脏谷草转氨酶水平及肝脏炎症因子、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移植田黄方菌液组较移植对照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在属水平上,移植田黄方菌液组拟杆菌属等有害菌丰度显著下降(P<0.05),乳酸杆菌属等有益菌丰度显著上升(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乳酸杆菌属、拟杆菌属等与肝功能、血脂、炎症因子、脂肪酸合成及脂肪酸β氧化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揭示田黄方可能通过改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并影响肝脏炎症因子、脂肪酸合成以及脂肪酸β氧化,发挥对NAFLD的治疗作用。
目的:采用混料设计的方法,对易黄汤颗粒进行成型工艺研究,并制定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易黄汤颗粒的一次成型率、吸湿率以及休止角为评价指标对辅料进行筛选,进而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法优选药辅最佳配比。建立易黄汤颗粒中5种药味的TLC鉴别方法和测定没食子酸、尿囊素、小檗碱、京尼平苷酸含量的HPLC法,完善其质量控制标准。结果:优选的辅料为可溶性淀粉和糊精,分别建立成型率、休止角以及吸湿率与药辅配比的回归方程,最终得到最佳药辅比为干膏粉∶可溶性淀粉∶糊精=0.5∶0.21∶0.29。颗粒中山药、芡实、白果、黄柏和车前子饮片的TLC斑点清晰,且阴性无干扰。尿囊素27.7~554 μg·mL-1、没食子酸5.02~100.4 μg·mL-1、京尼平苷酸10.44~208.8 μg·mL-1、小檗碱5.46~109.2 μ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尿囊素、没食子酸、京尼平苷酸、小檗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64%,101.27%,98.31%,99.72%。结论:优选的辅料及其配比在保证高成型率的同时能减小颗粒吸湿率以及改善颗粒流动性,适合商业规模生产。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可为后续易黄汤颗粒的生产及质量评价提供基础。
目的:建立由熟地黄、蜜麸山药等10味中药组成的补肾固泉颗粒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分别对熟地黄、制山茱萸、炙益智仁、石菖蒲、柴胡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HPLC法检测地黄苷D、马钱苷、芍药苷的含量。地黄苷D检测方法为Agilent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A)∶水(B)梯度洗脱(0~60 min,4%A;60~65 min,4%~30%A);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为30 ℃;流速为1.0 mL·min-1;进样体积为10 μL。马钱苷检测方法为Agilent TC-C18(2)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甲醇(B)-0.1%磷酸水溶液(C)梯度洗脱(0~30 min,8%A,4%B;30~40 min,8%~30%A,4%~0%B);检测波长为240 nm;柱温为35 ℃;流速为1.0 mL·min-1;进样体积为10 μL。芍药苷检测方法为CAPCELL PAK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4∶86);检测波长为 230 nm;柱温为20 ℃;流速为1.0 mL·min-1;进样体积为5 μL。结果:建立的TLC鉴别方法能够有效鉴别补肾固泉颗粒中的5种饮片,方法具有特征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专属性好的特点。建立的HPLC方法具有专属性强、重复性良好、准确度高的特点,其中地黄苷D的加样回收率在97.46%~102.91%之间,马钱苷在98.03%~101.88%之间,芍药苷在96.67%~102.17%之间。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TLC,HPLC方法可用于补肾固泉颗粒的质量控制。
目的:对地平类药物的药物基质N-亚硝胺杂质(nitrosamine drug substance-related impurities,NDSRI)进行研究。方法:以14种地平类原料药为原料,通过2种不同的亚硝化反应验证是否能够生成对应的原料药NDSRI,使用中控设备LC-MS进行反应追踪。结果:LC-MS对反应进行监控,全部地平类原料药均未生成NDSRI,在方法一条件下几乎所有地平类原料未发生降解,在方法二中大部分原料转化为对应的芳构化氧化杂质。方法二中的部分原料药如阿折地平、巴尼地平、尼卡地平、西尼地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经过对这些降解杂质分离和结构确证,确定为其他NDSRI(非NDSRI)。结论:本文研究的14种地平类原料药在亚硝化环境中均无法产生NDSRI杂质,个别品种发生降解后再经过亚硝化反应产生非NDSRI,因此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重视非NDSRI杂质的研究。
目的:分析培唑帕尼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临床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搜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关于培唑帕尼所致ADR的文献报道并进行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结果:共纳入文献84篇,涉及89例病例,发生94例次ADR,其中新的ADR 21例。患者中男性55例(61.80%)、女性34例(38.20%),平均年龄(57.7±16.7)岁。培唑帕尼主要用于治疗肾透明细胞癌,占58.43%;其次是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 STS),占35.96%。多数ADR发生在用药后2个月内(55/94,58.51%);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22.34%),其次为肝胆胰系统(13.83%)、呼吸系统(12.77%)和神经系统(12.77%),主要临床表现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和气胸。培唑帕尼致 ADR自发性缓解的有5例(5.43%);需经药物治疗后好转的有74例(80.43%);经手术和(或)药物治疗后,严重延长病程或治疗后仍有后遗症的有8例(8.70%);死亡5例(5.43%)。结论:培唑帕尼所致ADR涉及不同性别与年龄段病人,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不乏严重致死病例。临床使用应加强监测,及时识别ADR并对症处理,保障患者安全。